“这块手表看起来像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张五十年代的电影海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.Journe的ètreOptimum腕表,如同一幅定格于时光中的复古画作,将观赏者瞬间拉回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的黄金岁月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字体与图形所凝练出的设计语言,宛如经典电影海报的微缩复刻。乳白色表盘上,优雅的衬线体罗马数字以柔和弧度舒展,边缘略带晕染的肌理,令人不禁联想到《卡萨布兰卡》或《蒂凡尼的早餐》海报里手绘标题的温润笔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就是这块手表最棒的地方,不是吗?那记录时间,却又不被时间影响的永恒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指腹在韩易的手腕与表带之间流连,麦迪逊这样轻声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尽管这款手表是2012年才首次生产的,但这个概念的诞生,可以追溯到儒纳职业生涯的最初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跨越时间与空间,麦迪逊将奥利弗对ètreOptimum的介绍,原原本本地呈现给了韩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1980年代,年轻的儒纳首次设想了这样一款腕表——三指针、两个主发条和一个恒定动力装置,融合天文台级精密时计技术,与儒纳标志性的机械美学。但当时,弗朗索瓦-保罗·儒纳还在为欧陆的收藏家们制作怀表,直到1991年的巴塞尔钟表珠宝展,他才有机会发布自己的第一个腕表作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在那之后,儒纳更是再等了足足八年,等到他终于能够以自己的名字在日内瓦创立自己的品牌之后,他才能真正将这个概念重新捡拾起来,继续打磨、修饰和完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所以他……在1999年品牌启动时就推出了这个系列?”韩易问道,“ètre……抱歉,我放弃了,我只会像美国人一样发音——eter——Optimum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对我来说已经够好了,至少你尝试过。”麦迪逊笑了笑,“回答你的问题:不,这一系列并没有随着品牌一同发布,而是在经过了大约十三年的改进后,才于2012年推出并生产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