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内166号,刘培文望着眼前的招牌,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当初吹下的牛。
这天早晨,刘培文请了半天假,终於来到了人文社的门口,他一时有些百感交集,颇有些朝圣者的心态。
作为国内文学领域当之无愧的顶刊,每期发行都能破百万册的人民文学,就在人文社的前楼,这里不知道是多少作者期望的“证道”之地。
不过今天他不是来投人民文学的。而是要去当代编辑部。
能跟收获、十月、花城并称为四大名旦的当代,自然也不是藉藉无名之辈。
但b之同在一个地址办公的人民文学,还是差一点意思。
两个刊物,人民文学的编辑部在人文社的前楼、跟领导们在一起;当代的编辑部在人文社的後楼,一旁就是人文社的招待所,孰重孰轻一望可知。
但是由於人民文学这本杂志的超然地位和与文协的密切关系,特别是去年人民文学刊物在管理上重回文协之後,人文社事实上对人民文学这本刊物的影响力就已经很弱了。
所以基於自身工作出发,人文社社内对於当代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,自创刊之初,可以说诸多名家的JiNg品文章在此汇集,才能有创刊几年功夫,发行量就能稳定在三十万的成绩。
自从今年改了双月刊,当代的影响力在进一步扩大,但是优质稿源却被更高频率的刊发摊薄了,所以当代的编辑们对於组稿、约稿也是非常重视。
之所以刘培文今天会来当代,也是因为在上次座谈会的时候,何其志临走给他递的约稿信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